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,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。這段闡述在報告“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,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”這一章節中,可見端牢飯碗這件事不僅關系著農業發展,更體現了我國不斷擦亮民生底色的決心。
和“端牢飯碗就是生產出足夠的糧食”的概念不同,如今,“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”有著更加深遠的意義:一是以糧食為主的農產品供給有保障;二是優質農產品供給不斷增加,品種更加豐富;三是農產品加工能力有所提升,科技支撐下,農產品作為食品原料的拓展空間更為巨大。端牢飯碗帶來的是從農產品到食品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的穩固和強化。
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“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,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”的新任務,這是全黨、全國人民努力奮斗的方向,而端牢飯碗,推進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,則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體現。
端牢飯碗根基在于“三農”,這需要兩個保證。一是綠水青山的保證,十八億畝耕地是實實在在的生產力,食品安全的源頭在農產品,農產品安全的源頭在環境,只有保證良好的生態環境,積極建設美麗鄉村,才能夠讓人民群眾吃得安心,才能夠生產出支持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原料,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。二是鄉村振興的保證。鄉村振興了,就有了生產出優質農產品的能力和動力;鄉村振興了,現代化農業就能和現代化食品工業實現良性對接。將產業化的思維方式和功能因子注入農業生產,優質農產品加上市場化的流通方式,就能夠讓端牢的飯碗變成充沛的國力。
端牢飯碗不僅是我們黨奮斗的目標,也是各行業共同努力的方向,其中,食品行業無疑要擔負起更大的責任。食品工業不僅保證著人民群眾近一半食物的供給,更關系著從“吃得安全”向“吃得健康”升級。把先進的生產模式和理念傳導給農民,把現代化的產業鏈條延伸到農村,把先進的技術分享到現代農業,這些源自食品行業的積極作為,將會是端牢飯碗的堅實力量,也是食品行業踐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“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,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,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,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,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”的具體舉措。
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“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: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,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,實現高質量發展,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,豐富人民精神世界,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,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,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,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”,并且明確“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”。端牢飯碗是民生、是國力,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石。端牢飯碗的手,筋骨在農業生產,肌肉是食品工業。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,用自身的強大,為端牢飯碗加油,為高質量發展助力,為中國式現代化添彩,當是食品行業的責任和作為。
(曉 理)
《中國食品報》(2022年10月20日02版)
?。ㄘ熅帲?/span>顧雨霏)